长沙市望城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简体| 繁體| 老年人模式| 登录| 注册
望城区人民政府LOGO

创新实干 赶超跨越  奋力谱写现代化新望城建设的崭新篇章

长沙市望城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望城区教育局 发布时间:2022-03-01 字体大小:

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省、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长沙市望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望城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望城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三五”期间,我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实现,教育事业整体迈上新台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教育保障力度全面加强。区委、区政府坚定不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先解决教育问题、保障教育投入、安排教育项目。五年来,区四大家领导专题研究教育工并形成会议纪要40余次,为教育发展提供政策和经费保障。高规格召开全区教育大会,为推进望城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鼓足了干劲。制定实施学校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发展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各项教育惠民政策落实落地,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五年累计86.98亿元,“十二五”增长119.8%教育强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先后创建为湖南省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

教育事业水平快速提升。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96%,较2015年提高5.6完成88 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回收移交,全部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新增普惠性民办园50所,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占比83%,2015年提高17.9%。小学、初中入学率保持100%,年辍学率均为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0%。全区普职分流比大体相当,区职业中专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5%以上。三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8.1%,较2015年提高10累计落实教育免补、资助资金43607.6万元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教育公平优质有效推进。施中小学校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新建中小学校15所,新增中小学学位3.9万余个;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0所,新增公办园学位6000余个;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雪亮工程、明厨亮灶工程和校舍维修改造、改厕工程,“三通两平台”覆盖率100%,全区城乡办学条件整体提档升级。引进11所省市名校合作办学组建14个基础教育集团,深入开展对口帮扶和托管办学,持续释放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效应,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思政教育,打造“雷锋”德育品牌,培育了“全国道德模范”周美玲、最美孝心少年周锐驰等美德少年典型。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出台质量奖励等配套制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开展学生近视综合防控,推进“体艺2+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全区国家级特色学校达到17所区教育局2次被教育部关工委评为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先进集体。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加大优秀人才引培力度,招聘引进教师2717名,师资力量有效扩充,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实施师德师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规范教师管理,制定实施教职工请休假、工作量标准、学校行政人员进课堂上课等制度,清理整顿教师在编不在岗行为,抓好借调出线教师返岗工作,促进教师规范化管理创新打造“研赛培”、“联片研训”、新聘教师“双导师制”等教师培训培养望城模式,相关工作经验3次在全省推介。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高乡镇工作补贴,培训培养、奖励等政策向农村教师倾斜,加大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鼓励城区教师到乡村支教,有效稳定村教师队伍。“三区”支教工作在全市推介。实施教师“幸福工程”,落实周转房、母婴室建设,定期体检,困难教师慰问等惠师举措,建立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机制。五年表彰奖励“望城教育奖先进个人401人次、先进团体9个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杨伊、湖南省优秀教师刘满和、省优秀乡村教师邹祝君、长沙市最美农村教师周著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被《长沙要情》推介。

教育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全面推进党组织五化建设,率先全市做到有3名以上党员的学校单独建立党组织,全面推行校长、书记一肩挑,实施“四个一服务”书记工程,将街镇中小学校党组织和民办教育党组织纳入局党组统一管理,成立民办教育党委,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全面加强。推行学区管理体制改革,2016年实行学区管理,将14个农校从教育系统剥离;2020年将11个学区校整合为6个片区校,优化管理层级。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创新,实现中小学、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区教育局2次获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检测实施“县级优秀组织单位”实施公办中小学校教职工备案制管理改革,畅通编外合同制教师转聘备案制、备案制教师入编通道。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建立教育后备人才库。推行教职工区管校聘改革,打破教师交流换岗的管理体制障碍。创新校车管理运营模式,提前将228台不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校车退出运营市场。平安校园建设、校车管理改革等工作走在省市前列,先进经验次在省推介。

教育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形成阳光招生新常态,实现公办中小学校零择校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面清零。推进教育融城发展,2020年与主城区中招并轨。切实加强系统廉政风险防控,规范学校食堂管理,率先实现学校食堂“零利润”经营出台管理办法,规范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和学校课后服务活动落实教育系统内部巡查制度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开展在职中小学教师违规补课等专项治理,加强师德失范行为监督问责,维护了良好教育生态。16所学校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有效提升学校后勤服务品质。由政府购买服务,实现全区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直饮水、专职保安法律服务全覆盖。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推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无证机构和无证幼儿园整治率100%,并形成长效机制。常态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校车交通问题“顽瘴痼疾”联合整治行动,实现校园安防建设“5个100%”,全区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十三五”望城教育主要发展指标对照表

2015年基础值

2020年达成值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1.91

3.46


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

90.4

96

提高5.6%

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占比

65.1

83

提高17.9%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校学生数(万人)

4.54

7.7


义务教育巩固率

100

100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88.1

98.1

提高10%

高中阶段学校在校学生数(万人)

0.92

1.24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6.4

100

提高3.6%

中小学教职工数(万人)

0.37

0.6


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亿元)

39.57

86.98

增长119.8%

国家级创建

2016年创建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区;

2018年创建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

(二)当前望城教育改革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十三五”期间,望城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对照新形势新要求,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发展不均衡问题仍较突出。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办学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二是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与教育发展实际不相符合,队伍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师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优质教育资源仍然不足。城区义务教育学位紧缺;公办幼儿园占比;优质师资资源不足,特别是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四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亟待加快。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学校自主发展能力有待加强。

(三)“十四五”时期望城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望城的关键时期,也是创新实干、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赶超跨越、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望城教育事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

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新部署。党的十九大作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指明了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总要求、总任务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九个坚持”,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总体方向和任务重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十四”时期乃至2035年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明确要求党和国家的教育决策部署,为教育事业带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需要抓紧抓实全面推进望城教育高质量发展

区域全面融城发展对教育提出新要求。正大力践行“三高四新”战略,现代化新城区建设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全面融城迈入快车道,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区域融城发展进程加快,人口快速增长,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凸显,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规划布局,加快学位建设,不断满足学龄人口增长对公共教育服务的需求,推进教育规模与城市经济、人口协调发展。教育全面融城,既是教育资源共享互通的有利契机,也对区域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用好后发优势和资源聚合优势,强化质量引领,推进教育赶超跨越发展,着力打造教育优质均衡“新高地”、内涵发展“新标杆”

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充满新期待。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追求已经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全面三孩政策的有序实施,对优质学位供给、教育减负、教育公平、学校课后服务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乡教育一体化;提升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水平,大幅提高公办园和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扩充优质中小学学位,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及科学育人理念,深化育人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完善教育服务体系,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育保障,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效服务“三高四新”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望城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教育工作全过程,使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坚持为党育人的初心、为国育才的立场,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牢牢把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主导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优先发展。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将教育发展与全区发展长远目标紧密结合区域现代化全局中超前规划教育发展,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兴办教育,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坚持立德树人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加快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交流合作,激发教育活力,推动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坚持服务大局。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推进基础教育与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为望城现代化建设厚植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贡献能力

(三)发展目标

2025年,教育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教育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区域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加完备,探索出既满足区域未来发展要求、又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规模与内涵兼顾、优质与均衡并重的现代化教育强区建设道路

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公办园和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7%以上;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 %,三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毛入学率达到98.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100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完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100 %。

教育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城乡、区域、校际间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不断提升。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水平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更加健全,民办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学习型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

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素质教育纵深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新进展,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全面提高,公民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学业水平和自主学习、创新创业能力大幅提升。教育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教育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日益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教育投入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平安校园建设、教育质量评价、社会力量办学等制度体系更加完备,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确立。依法治校全面推进,学校办学主体地位进一步保障学校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服务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教融合、协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教育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学科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发展更加匹配,能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终身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十四五”时期望城教育主要发展指标

2020年基础值

2025年规划值

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

96

98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83

87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校学生数(万人)

7.7

11.2

义务教育巩固率

100

100

高中阶段学校在校学生数(万人)

1.24

1.287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100

100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98.1

99

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率(

100

100

留守儿童入学率(

100

100

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88

90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

82

85

职业学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

92

95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5

13.8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惠民服务水平

1.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扩充公办普惠资源。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普惠原则,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将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纳入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范建设、移交,并按规定办成公办幼儿园。鼓励支持街道、村集体、国有企事业单位举办公办幼儿园。支持规范社会力量办园,逐步提高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奖补标准,提高优质普惠园占比。提高保育教育质量。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培养探索制定幼师“岗位星级制”,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和优化幼儿培养模式,注重保教结合,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加强学前教育研究探索建立捆绑发展、委托管理、结对帮扶、公民办一体等集团化办园模式,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完善公办幼儿园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严格幼儿园审批许可,严把准入关。清理整顿无证办园,对达不到标准办园条件的幼儿园逐步淘汰退出。推进幼儿园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强化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强督导评估,积极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

2.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行城乡义务教育统筹。扎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实行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强化分类施策,整体提升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加快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指标见附件1)。推动义务教育提质增效。完善义务教育各学段纵向衔接、相同学段各学校横向协作的办学模式,优化集团化办学,科学组建帮扶型、共建型教育集团,实现帮扶共建机制覆盖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推进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共享,办好人民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全面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加强地方课程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建立校内外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健全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督导机制,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监测制度和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制度,落实减负要求保障特殊群体平等入学。推进专门教育发展,提高对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教育矫治水平。完善控辍保学机制和随迁子女就学机制,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更好地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3.推进普高教育优质特色发展。优化资源配置。适应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要求,优化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及师资配备,推进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等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因校制宜、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课程选择、升学就业、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导。充分利用数字资源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多样化发展。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赋予学校更多自主权,促进普通高中学校内涵特色发展。探索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基础教育和高考招生录取工作的有效衔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探索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机制,鼓励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

4.推进职业教育优质创新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着眼服务现代化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完善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任务式多样化订单培养。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优化职业学校专业布局,建设一批特色专业(群)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一批产教融合重点项目,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高职业教育品质。深化“三教”改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积极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块化教学等特色教学模式,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推进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特色教材、校本教材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实施中职专业课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严格规范中职学校招生办学行为。提升服务发展能力。探索职业学校社会服务模式,推进区职教中心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职教城建设,加强与驻望高职院校合作,加快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

5.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推进全纳教育,建立健全残疾学生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工作机制,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落实残疾儿童“一人一案”,注重残疾学生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强化特殊教育保障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特殊教育研究培训中心,配备1名以上专职教研员,统筹全区特殊教育的研究、培训和指导等工作。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爱心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就近就便优先安排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确保每招收5以上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建有1间资源教室,并配备1名资源教师,为残疾学生提供特殊教育专业服务。健全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建立特殊儿童信息共享平台,在教育、卫健、民政、残联等部门之间建立数据互通机制,为区域资源配置和融合教育奠定基础。

6.推进继续教育优质内涵发展。完善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沟通衔接机制。健全社区教育机制,构建以望城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社区学校、社区学习中心为主体的三级社区教育培训网络。面向广大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活动。强化职业学校的继续教育功能,面向城乡待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转岗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等社会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提升终身学习服务水平。建好终身学习线上平台,建设网络学习社群,促进学习者在线交流与合作。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组建一支专兼职教师队伍。整合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和资源,推动各类学习教育资源开放共享。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形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发展合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7.推进民办教育优质健康发展。加强民办教育规划建设。实施民办教育办学统筹调控,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严格民办学校设置和变更审批。合理控制民办幼儿园规模。中小学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体,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人数占比控制在5%以内。健全民办学校退出机制。强化民办教育监督管理。引导民办学校坚持公益属性,服务社会需求。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收费、资产管理和财务会计等制度,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财务监管和风险防控机制,防范民办教育办学风险。完善民办学校信息公开制度,拓宽社会参与民办学校管理与监督渠道。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逐步建非营利性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差别化扶持和规范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促进民办教育内涵发展。支持民办学校创新办学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切实保障民办学校师生合法权益,统筹抓好民办学校教师培养培训、职称评审、档案和信息管理等工作,督促民办学校依法保障教师待遇,优化民办学校教师队伍。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教育产品和服务。

(二)实施七项重点工作,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1.立足高起点谋划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布局规划调整。主动适应并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综合分析土地、校舍、环境、师资等资源情况,按照“15分钟生活圈”和“中小学服务半径”标准,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专项规划,加强教育资源空间规划,不断完善均衡化的教育结构和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需求的学校布局加大学校、幼儿园建设力度。按照“精致规划、精美设计、精良施工、精心办学”原则,有序推进学校项目建设,全面落实住宅小区配套学校、幼儿园建设标准。实施学校建设动态调整机制,落实《长沙市望城区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见附件2)等学校建设专项计划,确保全区中小学校、幼儿园的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人口增长相适应,学位供需基本保持平衡。持续推进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移交工作,大力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将公办幼儿园维修提质纳入学校建设整体规划,确保公办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公办幼儿园办园条件整体提升重点加大人口聚集区域学位保障力度,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位足额优质供应、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大幅提升。推进国家标准班额建设,逐步化解超规模学校。加快学校艺体场馆设施提档升级加速校园文化提质。坚持文化立校,挖掘学校历史,立足校资源,将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一批“校文化建设示范校”,推进全区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提质。深入推进文明校园、绿色学校创建推进书香校园全覆盖,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推进现代化校园建设

2.瞄准高水平均衡,奋力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加强教育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衔接,全面振兴乡村教育,提升助推乡村振兴服务能力。改善乡村办学条件。完善乡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大力发展乡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办好至少2所公办幼儿园,让学龄前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享有优质教育。全面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完成乡村学校厕所提质改造,办好一批“小而优”“小而精”“小而美”的乡村学校。在各乡镇重点打造一所优质寄宿制初中、一所优质小学,保留和发展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建强乡村教师队伍。继续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力度,加强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培养,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为乡村培养实用人才。推动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常态化通过开展城乡对口帮扶和一体化办学、加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乡村校长教师培训、利用信息技术共享优质资源、将优质高中招生分配指标向乡村初中倾斜等方式,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让农村孩子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

3.坚持高标准办学,倾力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坚持“五育并举”,进一步完善实施素质教育长效机制。德育为先。推进“一体两翼”行动德育,打造“雷锋精神育新人”德育品牌;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践行“八个相统一”要求,推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积极开展优秀思政微课题、精品思政课等评选活动,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智育为重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跨学科等教学方式及走班制、选课等教学组织模式,加强对中、高考制度改革的分析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推进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体艺为基。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艺术课程刚性要求,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和“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美育教学模式,让每位学生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学会一项艺术技能。打造一批区级及以上体艺特色学校。完善中小学生视力、体质健康、睡眠状况监测机制,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促进学生合理膳食,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心育为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实每两周1课时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推进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设,强化师资保障和经费保障,为师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到2025年,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创建为市级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创建一批市级及以上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劳动为本。加强劳动教育和实践育人,推进“五走进”综合实践,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基地;落实劳动教育课时和学分制度;推进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家校共育。贯彻落实《湖南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办好家长学校,建好、用好全区家校社共育系统,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站点建设,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4.聚焦高素质引育大力建设优质教育人才队伍开展“我们的队伍向太阳”队伍建设主题活动,组织实施“红心工程”“清风工程”“头雁工程”“卓越工程”“素养工程”“健体工程”“幸福工程”七大主体工程,着力锻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育人才队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创新师德教育,厚植师德养成体系,引导教师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健全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和教师违反师德行为惩处机制。加强骨干人才培养。逐年提高教育人才培养培训经费投入。分层分类开展校长、教师培训,提升培训实效性。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实现全学段、全学科名师工作室及名校长(园长)、名班主任工作室全覆盖。完善名优校长、卓越教师“评、培、用”机制,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强化后备人才培养和运用,推进学校管理队伍梯队建设。升级完善研训一体模式,推进大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实施一揽子人才引进政策,优化招录流程加大名优校长、教师、“双一流”高校毕业生、优秀师范专业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引进力度逐步扩大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规模,完善招生方式,推动教师性别比例相对平衡,优化队伍结构。加大教职工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推动校长教师合理流动,切实缓解教师结构性矛盾。提升教师地位待遇。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依法保障并逐步提高教师待遇,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政策持续实施教师幸福工程,维护教师依法执教、依法管理惩戒学生的权力,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5.打造高品质服务,全力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健全教育治理机制。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进一步完善党委全面领导、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建立健全教育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清单制度推进“网上办理”,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质量完善区域教育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提升综合运用法律、标准、信息服务等现代治理手段的能力和水平。完善教育政策决策、执行、评估机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建立健全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监管机制。完善教育督导体系。健全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建设专业化督学队伍,提高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落实常态督导。强化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落实情况督查,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完善教育重大政策专项督导制度和评估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监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强化教育督导结果运用。优化学校内部治理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 全面推进学校依法依规办学。加强青少年宪法法治教育,提升普法水平。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健全以章程为统领的、规范的制度体系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保障学校在教育教学、人事工作、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精简、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激发学校办学活力。鼓励民办学校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组织属性开展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创新。

6.保障高平台支撑,强力赋能区域智慧教育发展优化智慧教育发展环境。智慧教育建设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规划,探索以智慧教育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新途径新模式,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升级完善教育城域网、校园监控系统、到班多媒体、学生电脑室等设施设备,到2022年全面完成乡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提质更新开发与建设智慧教育中台,与上级资源平台、管理平台互联互通,实现“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加快推进学校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评价、智慧服务智慧安防、智慧食安和智慧幼教创新升级。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共同体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变革。建设智慧教育优质资源库,集聚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推进学科全覆盖的网络教研工作室、网络教研联盟、智慧教育“课改班”建设,创建一批“未来学校”搭建城乡一体的研训资源与管理平台,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插上“智慧”的翅膀。

7.突出站位统领聚力营造风清气正教育生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夯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理顺管理体制,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向基层延伸。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创新发展,增强党组织在学校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学校党建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进清廉学校建设。将清廉文化融入学校日常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小微权力管控,加大对教育政策落实、项目推进等情况的督导检查。强化对资金使用、招生招聘、职称评定、教辅资料征订等重要事项和重要岗位人员的监管,维护清明教育生态优化教育行风建设。持之以恒抓好风建设,着力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行业不正之风,积极构建符合教育系统特点和规律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优化育人生态。进一步强化党建带工建、妇建、团建工作。

(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驱动教育创新发展

1.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入学制度,继续实行“划片招生、相对就近、免试入学、超员摇号原则,科学划分学区,确保学生阳光公平入学。探索小学初中九年一贯招生制度,落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超员摇号、公民同招”政策紧扣立德树人任务,优化考试内容和考查方式,逐步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完善中考中招制度,优化指标生录取方式稳妥做好新高考组织实施工作。切实加强学校招生管理,健全中等职业学校考试招生办法,推进生源均衡、普职合理分流

2.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活力且规范有序、协调发展的办学体制。创新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推进多种形式办学。推行片区化办学和管理,促进教育资源统筹利用,实现片区内资源共享。完善集团化办学机制,强化跟踪问效,促进集团内学校深度融合,整体提升集团化办学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迫切需求。坚持开放办学,深化教育交流合作,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走出去”。

3.深入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提高学生作业管理质量完善作业统筹、作业公示、质量监督等机制加强过程监管,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建立学生反馈机制和教师试做机制,鼓励设计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切实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严格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助手辅助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实施课堂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考试组织管理规定,坚持以学定考,提升命题质量。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推进校内课后服务全覆盖。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不早于正常下班时间,乡镇学校要与学生所乘坐的校车、公交车、客运班车等运营时间相协调。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学校可提供延时托管服务。提供菜单式、多样化服务项目,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规范课后服务开展保障课后服务条件,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对课后服务校外机构目录库实行动态管理加强校外培训综合治理。依法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审批、教学、收费、运营、服务等方面的监管,持续加大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办学和无证办学查处力度,鼓励支持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发展。

4.深化教育评价综合改革。改革学校评价。以增值评价理念为指导,完善“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坚持多维度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幼儿园重点评价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探索职业学校多元评价机制,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开展学校发展性评估。加强质量监测结果和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运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改革教师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全面落实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改革学生评价。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多方参与的德育评价方式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建立日常参与、体育锻炼和竞赛、健康知识、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体育考查机制把学生学习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5.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健全教师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深化教职工“区管校聘”管理改革,推进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盘活编制资源,提高使用效益。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确保符合教育发展和学校用人需求实际。推进教职工备案制管理,逐步消化编外合同制教师完善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优化教师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实行分类聘任、管理和考评,重点向一线教师、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实施基层中小学岗位乡村教师职称制度和资深乡村教师职称制度,引导教师安心热心农村任教。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健全教育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激励保障等制度,构建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保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资金投入、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安排教育。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完善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和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发挥好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作用切实把推进现代化教育强区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优先谋划、优先安排、优先支持教育改革发展,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

(二)强化投入保障。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逐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生均拨款基本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健全教育投入向优质均衡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科研等重点领域倾斜的适时调整机制。积极扩大社会投入,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教育领域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监管,完善项目预算编制机制和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加强内部审计,完善监督机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高效

(三)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政府统筹、分级负责、规范有序、社会参与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教育发展用地,完善教育用地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全面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推进平安校园和安全文明校园建设,加强全区学校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和安全制度建设,强化校车安全管理,完善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推进多部门联合整治机制,确保全区教育大局和谐稳定。完善校舍安全改造长效机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全面加强矛盾隐患排查整治和风险防控。加强舆论引导和媒体宣传,传播教育正能量,形成教育系统与社会、群众的良性互动

(四)健全落实机制。加强规划的组织与落实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实施机制,按照全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求,明确责任要求和工作进度。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规划的组织协调与实施,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完善配套政策,扎实做好责任范围内工作。加强督查考核,把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适时组织开展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评估。

附件1.长沙市望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指标

      2.长沙市望城区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长沙市望城区教育局

2022年2月28日


附件1.长沙市望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指标.docx
附件2.长沙市望城区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docx
相关文档: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